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形成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概述

刘震, 陈艳鹏, 赵阳, 郝奇, 许晓明, 常迈 - 岩性油气藏, 2007 - yxyqc.net
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经过多年的勘探实践, 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陆相生油”,“源控论”
为代表的陆相石油地质理论. 从最初的背斜油气藏勘探到现今的隐蔽油气藏勘探 …

[PDF][PDF] 断裂—砂体形成油气运移的“中转站” 模式

邓运华 - 中国石油勘探, 2005 - cped.cn
油气运移是当今世界石油地质学中研究最薄弱的环节, 也是最前沿的学科,
它是成藏动力学研究的核心. 断裂是裂陷盆地内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 但是断面与烃源岩接触 …

裂谷盆地油气运移“中转站” 模式的实践效果

邓运华 - 石油学报, 2012 - syxb-cps.com.cn
断层是裂谷盆地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 对渤海油区大量成功与失利探井的深入分析表明,
单纯断面的运移能力并不强, 大断层只有与烃源岩内的“中转站” 砂体配合, 才能为上部圈闭提供 …

黔中地区多期构造演化, 差异变形与油气保存条件

汤良杰, 郭彤楼, 田海芹, 金文正, 李儒峰, 万桂梅… - 地质学报, 2008 - cqvip.com
黔中地区构造演化经历了基底, 原特提斯, 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等四大旋回,
进一步划分为早期裂谷(前南华纪), 台地-被动大陆边缘(南华纪—志留纪), 台地-陆内裂谷(泥盆纪 …

不整合结构对地层油气藏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

吴孔友, 邹才能, 査明, 高长海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2 - cqvip.com
不整合不仅仅是一个" 面", 更是一个" 体", 其本身具有较独特的微观组构, 即具有" 空间结构"
属性. 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 野外踏勘及测井资料对比解释, 纵向上提出不整合结构体的概念 …

高海拔与超深地层石油地质若干问题

胡见义, 吴因业, 张静 - 石油学报, 2009 - cqvip.com
海平面以上0~ 5km 的高海拔地层和埋藏5~ 10km 的超深地层, 应是油气勘探的潜在领域,
但在其石油地质理论和技术方面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 在高海拔地区(如青藏区) …

塔南—南贝尔凹陷南屯组下部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特征

纪友亮, 蒙启安, 单敬福, 张革 - 石油实验地质, 2011 - cqvip.com
根据岩心, 钻井, 地震, 分析化验等资料, 对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南贝尔凹陷南屯组下部沉积体系
进行了综合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塔南—南贝尔凹陷主要发育以坡降大, 近物源 …

[PDF][PDF] 从烃源灶到油气田运移路径上的圈闭评价——以济阳坳陷为例

宋明水, 徐春华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9 - yqdzycsl.cnjournals.com
济阳坳陷已整体进入中, 高勘探程度阶段, 发现的油藏基本呈多个环带状分布.
在油气从烃源灶向已发现油气田的运移路径上还存在大量的储量空白区, 这些空白区内尚未发现 …

[PDF][PDF] 石油地质学理论若干热点问题的探讨

胡见义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 cpedm.com
油气勘探的深入和扩大对石油地质学理论提出了很多需要深入研究或探讨的问题.
就目前部分热点问题, 包括高海拔区油气藏形成理论, 陆相石油地质学理论的发展和挑战 …

中国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条件与有利勘探领域分析

李大成, 赵宗举, 徐云俊 - 中国石油勘探, 2004 - cped.cn
我国海相地层主要分布于陆上的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渤海湾盆地,
南华北盆地和南方的扬子地区, 以及近海海域的渤海湾盆地, 北黄海盆地, 南黄海盆地 …